(盛世湘黔網(wǎng)訊 通訊員:諶方家,指導老師:楊安華)8月21號,湘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赴岳陽市云溪區(qū)涇港村國情觀察實踐團走進涇港村村民服務中心進行訪談調研,在了解到了村內疫苗接種的大致情況之后,于8月22號,團隊六人共分兩組,每組安排一位本地懂方言的隊員,兵分南北兩路,開啟調研采訪。
(圖為實踐團在村民家的走訪照片)
因為是第一天實地調查,所以多多少少存在一些困難,首先是最顯著的語言溝通問題,隊員聽不太懂本地方言、而有些村民則聽不懂普通話,在問題的闡述上一些專業(yè)名詞也會造成雙方理解上的偏頗,比如我們問卷其中一個問題是“您對疫苗接種信息的了解程度是怎樣的?”,村民不理解什么是“接種信息”,我們便要舉例解釋:比如疫苗品種、疫苗劑次、疫苗接種前后一些禁忌等等,用通俗易懂的話解釋之后便能達到一個較好的溝通效果,在經過一天的調研之后隊員們也大致能聽懂部分方言,采訪過程漸入佳境,好在村民大多淳樸善良,愿意耐心回答問題,極少有不大愿意配合的村民。再者就是交通問題,在臨近的生產一隊和生產二隊距離較近,采訪較為方便,但其他生產隊還有一定的距離,需要在路上耗費一定的時間。還有就是樣本量的問題,青壯年大多在外地工作,村內的勞動力白天需要外出工作,而白天留在家中的大多是老人、婦女和兒童,在這種情況下樣本量就會被壓縮,只能在傍晚間隙采訪到白天務農農民,而青壯年則通過網(wǎng)絡媒介實現(xiàn)數(shù)據(jù)采集。由此看來,實地調研并非想象中的一帆風順,而信息交流的通暢與否則直接影響到了調研結果。
(圖為團隊成員與村民交流)
在一天的實地走訪過程中,我們作為大學生深感周書記所說的基層工作的不易,但也真切的感受到了最普通的老百姓對于國家的信任,在一天之中村民口中最常見的話便是:“村干部來到我的家中,跟我說疫苗打了好,還經常在村微信群里通知大家去鎮(zhèn)衛(wèi)生所接種疫苗,國家還實行新冠疫苗免費政策,那為什么不打嘞?”,其中有一名姓萬的村民與我們所談甚歡,他談到自己的兒子需要外出讀書,所以當時政策一下來便馬上讓兒子接種疫苗,而自己也是非常積極,因為他家之前是貧困戶,政府一直對他家有關照,他認為政府是在出力辦好事,所以非常相信政府。
“青年一代有理想、有擔當,國家就有前途,民族就有希望”,青年人不只是在書本上獲取知識,更要深入到實際之中,要摒棄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,一是一,二是二,原原本本的將真實情況記錄下來,這樣才能取得有意義的成果和經驗。
(圖為團隊成員與村民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