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照[清](公元1691年-1745年)字得天,號涇南,亦號天瓶居士,清代著名書法家,江蘇華亭(今上海松江)人。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年,卒于高宗乾隆十年,年五十五歲。張照能詩,善畫,通音律,精鑒賞,尤工書法。其書法受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皇帝喜愛。 聞名天下的岳陽樓上的《岳陽樓記》雕屏就是出自張照的手筆。說到這件屏風(fēng),還有一段傳奇故事。清乾隆初年,湖南岳州府對岳陽樓作了一次較大規(guī)模的維修保養(yǎng)。由于年代久遠,昔日書法家蘇舜欽書寫,雕刻家邵竦刻字的屏風(fēng)已光彩盡失。正在岳州知府黃凝道擔憂之際,他聽說刑部大臣張照從故鄉(xiāng)松江省親返回京城,隨即以欽差大臣的身份押運糧草西行,途經(jīng)岳州府,心中不禁一陣竊喜:張照書法氣魄渾厚,超凡脫俗,實乃我朝第一書法大家。若能請他為岳陽樓重新題屏,豈不是一件美事!翌日,張照果然解運糧草來到岳州,不料這一天突然狂風(fēng)驟起,暴雨傾盆,洞庭湖上一時無法行船。于是,黃知府乘機為張照接風(fēng),在岳陽樓上飲酒賦詩,一邊故意連聲嘆息:“今樓有人重修,記卻無人重書了!”這一招“激將法”果然靈驗,張照慨然應(yīng)允愿為代筆。這一邊,黃知府早有準備,立即叫人送上文房四寶。 張照乘興揮毫,筆如蛟龍戲水、猛虎穿山,一篇《岳陽樓記》一揮而就。黃知府立即挑選名工巧匠,選用最上等的十二塊紫檀木,日夜趕刻,不到一月功夫,這篇佳文佳字便鐫刻完畢。光彩奪目的新雕屏嵌于樓中,頓時令岳陽樓增輝不少。不想道光年間岳州來了個貪官魏知府,此人對張照書寫的《岳陽樓記》雕屏垂涎已久。 為將這塊鎮(zhèn)樓之寶竊為己有,魏知府便用重金請得一位民間藝雕高手,花了一年半時間精心臨摹,秘密仿制雕屏贗品,企圖偷梁換柱。這位藝人知道魏知府的企圖后,為了讓后人分辨真贗,特意在“居廟堂之高”的“居”字上暗暗做了手腳,將一撇寫得較短,看上去像一把鋒利的匕首;而且雕屏贗品的“居”字與右邊一行的“心”字靠得十分近,使后人對魏知府產(chǎn)生“居心不良”的聯(lián)想。 不久,魏知府趁調(diào)離岳州之機偷偷掉包,將贗品掛在岳陽樓大廳,攜帶家小和張照的雕屏真品,連夜出逃。誰知官船行至洞庭湖上,風(fēng)暴驟起,波浪滔天,官船頃刻間被風(fēng)浪掀翻,落水的魏知府死死抱住雕屏想逃命,不料雕屏是由堅實的紫檀木制成的,掉到水里一個勁往下沉,結(jié)果魏知府與雕屏一起沉入了湖底。 后來,湖水干淺,雕屏才被當?shù)貪O民打撈上來。此時,第八塊屏上的“歌互”二字和第十塊上的“樂”字已不慎被損壞。當?shù)孛繀敲魳渎動嵑,?20兩紋銀從漁民手中將雕屏買回,又花了三年時間臨摹張照手書原稿,才補上被損壞的三個字。北伐戰(zhàn)爭后岳陽樓再次重修時,吳氏后人將珍藏多年的雕屏慷慨獻出。這件張照題寫的珍貴屏風(fēng)終于完璧歸趙,回到了岳陽樓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