要說"文明禮儀"之邦,那非中國莫屬。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"祭祀之事為吉禮,冠婚之事為嘉禮,賓客之事為賓禮,軍旅之事為軍禮,喪葬之事為兇禮"?芍^頭上懸著禮,腳下踩著禮,禮,無時無刻不被看在眼里,嘮于嘴上,記在心上。 謹(jǐn)防無故失禮,古時,失禮之責(zé),輕則被人譏笑,諷刺,鄙視,重則罷官流放,身陷囹圄,甚至人頭落地。 禮,溫柔時,可讓你加官進(jìn)爵,青云直上,流芳百世; 禮,暴躁時,可似利刃讓你身穿百孔,血流不止。 禮就是這樣奇特,人際溝通,情感聯(lián)絡(luò),都少不了它的身影,攻伐征戰(zhàn),婚喪嫁娶,也有它的參與。家有家禮,國有國禮,家禮可道人倫,顯家威,國禮,可定國道,守國序。違家禮,家規(guī)懲處,背國禮,國法懲治。 所以,為人處世,要學(xué)禮,為仕途,要學(xué)禮,為保命更要學(xué)禮。 禮之不存,人難做,家難當(dāng),國難立。 現(xiàn)今大家都經(jīng)常聽到"教育要從娃娃抓起"的口號,但在古時"禮要從娃娃抓起"的口號也是喊得震天動地,毫不遜于現(xiàn)在的各種口號。即使,時時警醒,天天強(qiáng)調(diào),有些人就是記性不好,總是不當(dāng)回事。 俗話說"小心駛得萬年船。"你看,一不小心就栽在"禮"上面了。當(dāng)然,也可能這種禮節(jié)太奇葩了,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好的,但做不好總比不做強(qiáng)啊!這種奇葩的禮節(jié)就是唐朝傳說中的蹈舞。這種蹈舞也不是隨時隨地都可以亂跳的,只有皇帝召見臣民時,才用的上。 當(dāng)然,唐朝時,全國一般人用不上了,但也要學(xué)會,備一時之需,省的那天皇帝心血來潮就莫名其妙的召見了你呢?所以說,學(xué)會這套蹈舞,是有萬利而無一害。 有些人就是不長腦子,千叮嚀萬囑咐,就是不往腦子里記。據(jù)說唐朝有位叫韓思彥的大臣,長期的在外地任官,好久沒得到皇帝的召見。就這樣,長此以往,既得不到皇帝的召見,也忙與公務(wù),疏于練習(xí),他居然把那套要命的蹈舞給忘得一干二凈。當(dāng)初,他可能心想反正這輩子也不會得到皇帝的召見了,那套蹈舞也沒有用處了,所以忘了之后,也就沒在刻意的學(xué)。 但,老天總是給人開玩笑,原本想這輩子你沒有在上朝堂的命了,但不知哪天唐高宗突然心血來潮,就要召見韓思彥。老韓一聽到皇上要召見,那是又驚又喜,總算等來機(jī)會了。但,他興奮地忘了他早就把那套見面禮給拋到九霄云外了。等到皇帝召見的那一天,老韓更是緊張萬分,先是一陣趨步來到皇帝跟前,見了皇帝先是拜(兩次"再拜"之間,加入一段"舞蹈"),但當(dāng)?shù)教璀h(huán)節(jié)時,老韓傻了眼,不是激動想不起來了,那樣的話還能臨時簡單筆劃兩下子,但現(xiàn)在糟糕的是由于長久不練,早就忘得一干二凈了。 早前的又驚又喜現(xiàn)在頓時變得惶恐萬分,不跳舞,也弄得滿腦門子的汗。原本,老韓應(yīng)該是驚恐不安的,但看到皇帝表面上沒有怪罪的意思,壯了壯膽,又多舌說道"朝廷現(xiàn)在是外戚擅權(quán)"。這一說不要緊,矛頭直刺武則天,得罪了武則天,還有你好果子吃。 事后,老韓是腹背受敵,既因參見天子,不舞蹈,而失禮,遭到彈劾,又因得罪武則天,連連被貶,最后在任上郁郁而終!缎绿茣分杏涊d"上元中,復(fù)召見。思彥久去朝,儀矩梗野,拜忘蹈舞,又詆外戚擅權(quán),后惡之。中書令李敬玄劾奏思彥見天子不蹈舞,負(fù)氣鞅鞅,不可用。時已拜乾封丞(今山東泰安),故徙朱鳶丞(今越南南河省)。遷賀州(今廣西賀州)司馬,卒。" 俗話說"書到用時,方恨少",禮又何嘗不是呢?技多不壓身,禮多不出丑。韓思彥的悲劇,就是一個鮮活的教訓(xùn)。不學(xué)禮,不知禮、不行禮,親人嫌,朋友棄,社會也會淘汰你。 有禮,行遍天下,受人敬,無禮,寸步難行,遭人惡。 蹈舞禮,在唐朝雖然是臣見君,必行之禮。但此禮確實不比平常簡約之禮,需要一定,體力,氣力。因年老體衰,行動不便,但作為臣子面見上,又不得不行蹈舞禮,著實讓人為難。皇帝也看在眼里,所以對個別年老的大臣,特別開恩,見君時,可不必行蹈舞禮。這著實讓那些年邁體弱的大臣松了一口氣。 有時,皇帝看誰不順眼了,即使你體弱多病,行動不便,年老體弱,也會故意讓你行蹈舞禮。如果,實在不行此禮,看在年老的份上,皇上也不會過多計較,只好拜拜,永不再見。 話說,隋朝有位叫蘇威的大臣,此人來頭不小,曾是是隋朝的四貴重臣(蘇威與高颎、楊雄、虞慶則并稱"四貴)之一。在隋煬帝時,蘇威又與左翊衛(wèi)大將軍宇文述、黃門侍郎裴矩、御史大夫裴蘊(yùn)、內(nèi)史侍郎虞世基參掌朝政,當(dāng)時稱他們?yōu)?五貴"?梢娞K威在隋朝可謂權(quán)傾一時,一度受到皇帝的信任、恩寵。 蘇威對隋朝也是兢兢業(yè)業(yè),鞠躬盡瘁,服侍兩朝三十余載。因隋煬帝后期,各地起義,此起彼伏,直逼京師,但皇帝卻聽信讒言,對起義漠不關(guān)心,熟視無睹。蘇威實言直諫,卻遭到隋煬帝不滿。后來,蘇威獻(xiàn)上一部《尚書》,旨在勸誡隋煬帝,煬帝更加不滿。 不久,皇帝問他討伐遼東之事,蘇威說,希望能赦免群聚的盜賊,讓他們討伐高麗,隋煬帝因此更加惱怒。有與他不和的官僚趁機(jī)抓機(jī)會,狀告蘇威曾在主持選拔官員時,肆無忌憚地濫授別人官職,又說他害怕突厥,貪生怕死,才請求回到京師。 隋煬帝下令徹查此事,議定此事后。隋煬帝下詔:"蘇威生性熱衷于朋黨,好為異端,心中懷揣旁門左道,貪圖名利,污蔑國家法令,誹謗朝廷官員。多年征伐外國,是為了尊奉先皇的遺志。凡有詢問等事,朝臣們都能毫無保留的陳述意見,只有蘇威不表示態(tài)度,作為人臣發(fā)揮正義的天職,怎么能這樣呢?恭對咨詢的心意,是何等的涼薄!不久,罷了他的官職,削了他的爵位,貶其為庶人。曾經(jīng)的顯赫、榮耀也只不過是過眼煙云,自己也只不過是皇權(quán)下的一顆棋子,給予你的一切,也隨時可以收回來。 雖說一生不能侍二主,但又有良禽擇木而棲,賢臣擇主而事。如遇明主,圣君,也可擇其事之。但蘇威一世的英明,就葬送在了他的擇主方面。 大業(yè)十四年(617年)宇文化及叛逆弒君后,蘇威為保命,勾結(jié)偷生,轉(zhuǎn)而投向了弒君之臣,宇文化及的懷抱。宇文化及失敗后,他又毫無立場的轉(zhuǎn)向了李密的麾下。不久,李密兵敗,王世充僭越稱帝,毫無疑問,又站到了王世充的陣營。曾自詡道"自己是隋朝老臣,遭遇戰(zhàn)亂,所進(jìn)過之地,都是隨機(jī)而處,以希望獲得收容豁免罷了。" 他的政治投機(jī),終究是貪生怕死,勾結(jié)偷生的表現(xiàn)。當(dāng)然,會引來時人的唾罵,譏諷,輕蔑,以與他為伍為恥。 武德四年(621年),秦王李世民平定王世充,在東都皇宮閶闔門內(nèi)理政,蘇威請求拜見,自稱年老有病不能下拜。這次他終于算投機(jī)到了明主,但意外的是明主知道了他的朝三暮四,投機(jī)鉆營后,并不待見他。 本來就極其厭惡他,沒想到還倚老賣老,提出向秦王不下拜,還自以為自己是曾經(jīng)的"四貴""五貴"。李世民看到他的請求,自然氣不打一處來,于是派人責(zé)備他說:"你是隋朝宰輔,國家政治昏聵你不能匡救,遂使生靈涂炭,國君被弒殺,國家滅亡。你見到李密、王世充,都要拜伏舞蹈行君臣大禮。如今你既然老病,那就不勞煩相見了。" 最后,即使到了長安還是不死心,恬不知恥的一再要求到朝廷拜見。拿著熱臉貼別人的冷屁股,誰有閑工夫理會他,最后也不被允許,無果而終。蘇威自認(rèn)為在隋朝被禮遇有佳,甚至投機(jī)多處,也被當(dāng)作香餑餑,為官之道,與人處事,應(yīng)煉到爐火純青的地步了。最后,老了老了,卻栽在了禮節(jié)上面,君臣之禮的重要,不言而喻,行禮與否,豈是自己決定的,明知故犯,實屬咎由自取。 古時,禮雖繁,雖縟,但都要時時刻刻敬禮而忠禮,勤學(xué)禮而慎行禮。禮不可疏,亦不可忘。今時,禮節(jié)雖然簡化,但不論在官場、商場、平常的生活中,都有一套既定的禮節(jié)。每個人都要時時遵守禮節(jié),因為禮節(jié)既是人素質(zhì)的外在表現(xiàn),又是人內(nèi)在涵養(yǎng)的升華。 |